一边是创新范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生活器皿,一边是安庆色彩丰富样式精美的各类精品陶艺。近年来,古韵省级非遗痘姆古陶不断创新,非遗在继承传统陶艺的创新范同时,不断融合创新元素,安庆使6000年痘姆古陶焕发新的古韵生机。
走进痘姆古陶传习基地所在的非遗潜山市痘姆乡仙架村,一股新潮的创新范气息扑面而来。道路两边的安庆文化墙上,以古陶为主要元素的古韵墙绘触目可及。这些墙画由安庆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学生创作并绘画,非遗以陶艺为主角,创新范配上新颖的安庆动画人物形象,再加上大胆的古韵配色,带领人们迅速走进痘姆古陶的。
但越接近痘姆古陶传习基地,又与一路上的新潮截然不同起来。远远便看见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拱门,上书“龙窑”二字,走进石拱门,约两米高的陶器整齐垒在路边,比一般房屋低矮的瓦房、红砖裸露的平房、石板路……基地里的时间仿佛凝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。
“这里之前是乡办企业,周边家家户户都吃这行饭。”痘姆古陶省级传承人程柏全介绍。
曾经,陶质器皿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。小到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,大到生产所需的水缸,冬天取暖的火炉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到陶器。而痘姆乡地处黄泥岗,得天独厚的优势孕育了痘姆古陶,至今已经有6000多年历史了。
但随着玻璃、塑料、金属等其他材质的涌现,易碎的陶器被逐渐替代。曾经红红火火的痘姆古陶沉寂了。不仅如此,世代相传的痘姆古陶缺乏创新,品种和款式几百年都没有更新。
“2013年之前,痘姆古陶的品类不超过15样,就算加上各种大小规格,也不超过50样,主要是生活器具,造型固化严重。”程柏全说。
痘姆古陶要发展,创新是关键环节。程柏全告诉记者,非遗产品不像文物,不能束之高阁。非遗的要求是见人、见物、见生活。生活怎么见?就是要走进百姓生活。很多人觉得痘姆古陶只能做坛子罐子,不实用也不值钱。如何转换人们的固有印象,让古陶走出困境,最关键的是产品。
刚开始时,程柏全设计一个新产品交给老师傅,但老师傅怎么也做不出来,六七十年的老手艺反而限制了产品的制作。此路不通,程柏全又四处寻找年轻的陶艺师,并加以培养,新思想碰撞出新火花,开发新产品的步伐不断加快。
在古陶传习基地产品展示室里,造型奇特的茶具、花瓶、陶笛、陶艺装饰品等大大小小各种品类的陶艺制品不一而足。“现在的品类已经从过去的15种扩大到100余种。”程柏全介绍。
在产品创新的过程中,程柏全也发现了痘姆泥的短板。痘姆泥但质地比较粗,一些精细的设计无法实现。程柏全又开始了痘姆泥的改进和创新。
经过提纯,将粗质化的痘姆泥精细化。花了两年的时间,不断的尝试,最终达到了密度和可塑性的平衡,使现在的痘姆泥不仅有原先含铁量高、黏性强、透气又不渗水的优势,还可以实现一些精巧的设计。
在程柏全看来,创新是痘姆古陶发展的必由之路。近年来,痘姆古陶国际国内的交流越来越多,2018年就有4万人来基地学习参观,还设立了两个大师工作室,他也经常与各地陶艺专家学习交流,取长补短。
如今,6000年痘姆古陶也搭上了互联网快车,从深山走向世界。“我们的网店马上要开张了,今后,购买古陶也只需一键下单,销往世界各地。”程柏全说。本报记者常艳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